Featured image of post 激光雷达行业四大发展方向解析:看龙头企业如何抢占技术高地与市场先机

激光雷达行业四大发展方向解析:看龙头企业如何抢占技术高地与市场先机

本文深入解析了激光雷达行业的四大发展方向,包括固态化与集成化、场景多元化、性能极致化和产业链本土化。

核心内容:

  • 激光雷达正从机械旋转式向固态化演进,混合固态方案成为主流,纯固态激光雷达进入量产前夜。
  • 随着L3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,激光雷达从单颗前向主雷达向“1主+N补盲”方案进化,且工业与服务机器人成为激光雷达新蓝海。
  •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凭借从材料到系统的全产业链优势,已占据车载市场70%、机器人市场50%的份额。

一、固态化与集成化:从机械旋转到全固态的技术革命

混合固态向纯固态过渡,车规级可靠性突破

随着车载激光雷达从早期机械旋转式向固态化演进,混合固态方案(如MEMS振镜、转镜式)凭借成本与性能平衡,成为当前主流。万集科技全球首发等效168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,通过车规级温度循环测试(-40℃至85℃),测距精度达±2cm,已在北京、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规模化应用。而纯固态固态激光雷达(如OPA光学相控阵、Flash闪光式)进入量产前夜,禾赛科技基于第四代ASIC芯片架构,将AT128固态激光雷达体积压缩至100cm³,实现200线等效分辨率,2024年搭载该产品的某欧洲车企下一代车型即将量产,标志中国固态激光雷达技术首次进入国际高端供应链。

芯片化集成驱动成本暴跌,10万元级车型渗透加速

上游核心元器件的芯片化重构产业生态:聚光科技实现90%以上激光雷达上游元件自主可控,包括1550nm光子芯片、10Gbps高速跨阻放大器,单芯片集成128通道发射单元;福晶科技掌握全球80%固态激光雷达核心晶体材料(如BBO、LBO晶体),其研发的高损伤阈值晶体使激光雷达抗强光干扰能力提升300%。在芯片级集成推动下,车载激光雷达单价从2020年的20万元降至2025年的2500元,比亚迪、小鹏等品牌12万级车型已标配,2024年前装市场规模同比激增180%,渗透率突破6%。

二、场景多元化:从汽车到机器人的全领域渗透

智能驾驶安全升级,L3级自动驾驶催生单车多雷达配置

随着2025年L3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,激光雷达从单颗前向主雷达向“1主+N补盲”方案进化。速腾聚创推出全球首款128通道补盲雷达RS-LiDAR-M1,实现180°超广视场角与150米测距,已定点28家主机厂的92款车型,2024年ADAS产品销量达54.4万台,市占率33.5%居全球第一。禾赛科技为梅赛德斯-奔驰全球车型提供超远距主雷达(300米探测距离,150线等效分辨率),同时配套近距补盲雷达,形成覆盖高速、城区、泊车全场景的感知矩阵,推动单车激光雷达价值量从5000元向1.2万元提升。

机器人赛道爆发,开启第二增长曲线

工业与服务机器人成为激光雷达新蓝海:永新光学为库卡、ABB等工业机器人提供双频激光接收模组,角度精度达0.1°,2024年机器视觉业务营收增长45%;禾赛科技JT系列超半球雷达实现360°无盲区覆盖,毫米级测距精度满足人形机器人动态避障需求,已获宇树科技、MOVA智能割草机等六位数订单,2025年机器人雷达出货目标20万台。据Yole数据,2023年全球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规模8.2亿美元,预计2029年达36.3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38%,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(同类产品价格仅为海外品牌60%)占据全球70%份额。

三、性能极致化: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精度跃迁

远距离探测与抗干扰能力突破

在自动驾驶核心场景——高速场景中,激光雷达需实现200米外10%反射率目标(如黑色轿车)的稳定探测。长光华芯量产的1550nm车规级激光芯片,配合光库科技的高功率光纤放大器,使禾赛AT200激光雷达实现300米@10%反射率探测,测距误差<5cm,在暴雨(降雨量80mm/h)、强光(10万Lux)环境下数据有效率保持98%以上。万集科技研发的168线混合固态雷达通过波形编码技术,将相邻光束串扰降低至0.5%,解决多雷达同频干扰问题,支持10车编队场景的精准感知。

点云密度与动态分辨率提升

针对城区复杂路况的行人、两轮车检测需求,速腾聚创自研的芯片级动态变焦技术,可在100米内实现0.1°角分辨率(等效200线),对2米外行人的肢体关节识别率达95%,配合AI感知算法,将“鬼探头”场景的检测延迟压缩至15ms。永新光学的高精度转镜模组使激光雷达在10Hz扫描频率下,点云密度达200点/㎡(传统方案仅80点/㎡),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提供更丰富的三维语义信息。

四、产业链本土化:从元件到系统的全链条突围

上游材料与核心器件国产化率超90%

在被海外垄断多年的激光雷达上游领域,中国企业实现全面突破:福晶科技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占据全球高端市场80%份额,支撑全球70%固态激光雷达生产;炬光科技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,光功率密度达500W/mm²,性能优于国际一线品牌15%,已进入华为、速腾聚创供应链;长光华芯的905nm/1550nm车规级激光芯片通过AEC-Q102认证,打破Lumentum、II-VI的垄断,2024年市占率提升至35%。

系统级方案输出能力国际领先

中国激光雷达企业正从元件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:华为MDC智能驾驶平台集成自研激光雷达,实现“芯片-雷达-算法”垂直整合,在深圳复杂城区场景的NCA导航成功率达98.7%;速腾聚创推出“激光雷达+AI感知软件”一体化方案,为Robotaxi提供全栈式服务,已在20个城市落地,日均处理10亿帧点云数据;禾赛科技的车路协同解决方案覆盖全国50条高速公路,通过路侧激光雷达实时感知交通流,将匝道合流场景的通行效率提升40%。

结语:技术迭代与场景扩张驱动千亿市场爆发

从小米SU7事故引发的行业热议,到全球前装车型从7款到47款的6倍激增,激光雷达已从“高端选配”变为智能驾驶的“安全刚需”。随着固态化技术成熟(预计2025年固态雷达占比超40%)、成本持续下探(2028年单价或破千元)、机器人等新场景放量,行业正迎来“技术-产品-市场”的黄金共振期。在这场全球竞争中,中国企业凭借从材料到系统的全产业链优势,已占据车载市场70%、机器人市场50%的份额,未来三年有望诞生首个百亿营收的激光雷达巨头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激光雷达的普及不仅意味着行车安全的指数级提升,更将开启机器人走进生活、工业智能化升级的全新时代。

参考